榮景期除了使用我們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幾個指標以外,還使用了幾個在任何時期都比較有效的數據,我稱他們為總體經濟指標。
使用數據:
1)Output Gap
在之前美林時鐘的文章中,我們就有提到過Output gap。在美林的模型當中,Output Gap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數據。只是因為它能夠有效地直接體現,實體經濟的表現與人們的預期的差距,這一點可以從它的計算公式看出來。
Output Gap = (Real GDP – Real Potential GDP) / Real Potential GDP
基本概念是,Output Gap計算了實際GDP與預估GDP之間的差值,並計算這個差值占預估GDP的百分比。
通過這種計算方式得出的結果就體現了實際GDP與預期中的GDP的差別。
當實際GDP > 預估GDP:說明經濟體表現強勁,或市場預期低估經濟表現,不管是上述的哪一種情況,都說明市場即將迎來一波上漲,或已經迎來一波上漲;
當實際GDP < 預估GDP:說明經濟體表現不佳,或市場預期高估經濟表現,不管是上述的哪一種情況,都說明市場即將迎來一波回檔,或已經迎來一波回檔。
除了觀察數值與零線的位置關係以外,觀察數值本身的線性走勢又更大的效果;
當數值由高走低:經濟體表現逐漸變差,以至於逐漸從高於預期,走向貼近預期,甚至低於預期,看空;
當數值由低走高:經濟體表現逐漸變好,以至於逐漸從低於預期,走向貼近預期,甚至高於預期,看多。
2)Issax的GDP指數
這個指數的背後思維與Output gap有點類似,同樣使用實際GDP與其他數據的關係,只不過Output Gap是使用了預估GDP,而GDP指數是使用了名目GDP。
計算公式:
GDP指數 = 名目GDP – 實體GDP(實體GDP與名目GDP均使用YOY)
乍一看之下,會以為這樣子計算得出的值只是通貨膨脹所導致的實際與名目GDP的偏差值。然而,由於我們事先對兩個數據分別進行了YOY處理,得出的就是兩個數值年增率的變化占年增率的比值。用通俗的話來說,這個公式所推算出來的值代表的是當時的情況資產投資的效率。
原本這個公式應該是名目減去實體,但這邊為了讓它和股市的走勢類似,升高時代表經濟轉好,降低時代表經濟走衰。
3)巴菲特指標
由巴菲特提出,用來體現股票市場的泡沫狀態的數據。
公式:股市總市值 / GDP值
當市場在榮景期時往往會出現泡沫,大量湧入市場的資金與利多消息,會不斷地推升股票價值。在這種情況下,往往股票的本意比會升高很多,反應在整個市場上就是股市的總市值增加很多。通過計算股市總市值與當前名目GDP的比值,可以排除通貨膨脹的影響,清楚的看到當前總市值占國家生產力的百分比。
當年他提出這個理論是,還一同定義了適合投資的區間:
大於133,檔位過高,泡沫過大,應注意空頭來臨
小於80,市場過冷,適合進場佈局
然而有趣的事隨後發生了:見下圖(資料源:財經M平方)
133分的定義的確適用於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,可是2008年次貸危機發生時,數值甚至沒有高過110。若是嚴格按照這個分數定義的標準,那2017年10月事就應該出場了,隨即便會錯過之後兩年的多頭。當我寫這篇文章時,數值甚至高達190.77。
由於巴菲特指數的區間定義過於主觀,且數值與股市增長的關聯性過高,因此我們最後決定不使用這個指數。
4)美聯儲壓力指數(St. Louis Fed Financial Stress Index)(周)
這個指數是由聖路易斯的美聯儲所彙整的,總共使用了7種利率(Interest Rate),6種回報率分佈數據(Yield Spread)以及其他的5種重要數據,共計18個數據所共同組成的數據。詳細數據的組成列在這裡。
這個數據能夠用來體現當前投資者與總體市場的態度,因此當它衝破零線,並持續增加時,即可以體現當前投資者對市場抱有悲觀情緒。
小結論:
2000年:在1998年年底開始,fed壓力指數就突破零線,並保持在零線上方,之後果然應驗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。
2008年:
從2007年底開始,fed壓力指數就出現零線突破,隨後股市開始出現下跌。
2020年:
2020年的covid-19無法用壓力指數預判,但是在它發生的近乎同時,壓力指數也開始飆升。
文章中的這四個總體經濟指標都可以有效地檢測當前經濟體的情況,因而也是我們總體經濟模型中佔有大量權重的部份。
留言區